您所在的位置: > 法师开示 >
分享到:

佛门探宝:你我同行探起源

  • 2016-04-06 08:33  |  
  • 来源:未知  |  
  • 负责编辑:净海  |  
  • 点击:


无论是信众还是游客,尤其是各界领导干部,也无论是作为信仰还是对传统文化之了解,只要你的活动范围中有佛寺庵堂,就应当学习一些佛教义理、了解一些佛法行仪,减少做无知者的机会。
1、王子出家为真理

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为悉达多太子时,世间学问已是遍学无遗;当出东、南、西、北四大城门游历时,分别巧遇老、病、死和出家沙门,发起了觉悟人生真谛、探索令父母等有情众生解脱苦境的大道之心。

经过几番努力,摆脱了种种阻扰,深夜越城出家。经历六年苦行,实践了当时世间能亲近到的种种方法,最后来到尼涟河畔一菩提树下,彻底了悟宇宙人生真谛(详见《释迦牟尼佛故事》或《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》等书)。

2、初转法轮

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,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作了第一次开示,这就是史上所称的“初转法轮”。他们五人得到了极大的觉悟,因为佛陀所开示的确实是至理名言。于是,恭请佛陀在鹿野苑住了下来,以便继续向佛陀请益彻底觉悟的方法和证悟的道理。于是,憍陈如等五人成为了最初的僧团,佛陀在鹿野苑住了三个月,也就是佛法僧三宝建立后的第一个夏安居。
 
“法轮”是从转轮圣王的轮宝引伸而来,因为在印度有个传说,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“转轮圣王”,他有个轮宝(轮是古印度战争中的一种兵器,形状像个轮子)。当转轮圣王诞生的时候,空中会自然出现这种轮宝,预示他的前途无敌,这里用来譬喻释迦牟尼所说的“法”,佛陀的“法轮”出现于世,一切不正确的见解,不善的法,都将被破碎无余。所以把释迦牟尼第一次说法称为“初转法轮”。

(1)、四圣谛

初转法轮又称为“三转法轮”,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讲苦、集、灭、道四圣谛的解脱教义,他从不同的角度讲了三次。第一次称为“示转”,是从正面肯定“四圣谛”,即此是“苦谛”,此是“集谛”,此是“灭谛”,此是“道谛”;第二次称为“劝转”,是指明在修行中对“四圣谛”应当采取的态度,即“苦谛”当知,“集谛”当断,“灭谛”当证,“道谛”当修;第三次称为“证转”,是说佛陀对“四圣谛”已实践亲证,即“苦谛”已知,“集谛”已断,“灭谛”已证,“道谛”已修。
这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法是世、出世间人生真理的高度总结。谛,是真实不虚的意思,唯圣者所知、由圣者告知,故名四圣谛。它囊括尽了世间、出世间两重因果——集为因、苦为果,这是“迷界”的因果;道为因、灭为果,则是“悟界”的因果。因果不同,迷、悟两判。

先说苦、后说集者,先知诸苦及其逼迫,再追溯诸苦的由来,乃系集所招感,使我们知苦而断集。先说灭、后说道者,先欣于清净安乐的灭,追溯灭的原因,是出于道的修习,使我们趋修道而证灭。

(2)、人生八苦

都说苦海无边,究竟有哪些苦?佛陀告诉我们:世上有八苦,即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苦。这八类苦,现分述如下:

 一、生苦:生之苦,先是十月胎藏如狱苦;再是出生之际,—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,通过狭窄的阴道,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;脱离母体之后,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,犹如万箭穿心;又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,这对婴儿细嫩的骨骼和肌肤而言,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而无不及。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,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。

 二、老苦:唐诗有云:“公道人间惟白发,贵人头上不会饶。”老,是任何人不可避免的。四十齿牙动摇,未免早衰;到了七、八十岁,上述现象总会发生。又何况生理机能衰退,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。另则,随着着青春消逝,心理上的痛苦更甚。在鸡皮鹤发、老态龙钟之时,固然感慨万千,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?

 三、病苦:人从呱呱堕地之日起,就几乎与病痛结下了不解之缘,尤其是现代新生儿,总是不停地被父母们抱着要往医院跑,现代的许许多多老年病也都开始“年轻化”了。四百四种病,有几人不沾?多者一身一二十种病,或大病不犯、小病不断,或不病则已一病不起。科学进步,新药百出,似乎只是让人增加吃药的痛苦而已!

要是长年缠绵病榻,与药物为伍,这种痛苦,岂可言喻?

 四、死苦: 四大假合之体、血肉之躯,到底能支持多久?秦皇、汉武求生之药,只留下千古笑柄;耶稣教在逻辑学上也犯了个天大的错误,那就是“永生”的问题。

三界之内、宇宙万象,成、住、坏、空,周而复始。有生就有死,有成必有坏,法尔如是,岂有例外?

 人死之时(且不论“壮志未酬”者、死不瞑目之苦),肉体上:四大分离、呼吸困难;精神上:心里纵有千言万语,一句也说不出来。这时娇妻稚子,环绕榻前,生离死别,凄惨无比。尤以将死未死之际,这一生所作所为,善善恶恶,一一映过脑海,若有违背良心天理者,将会感到懊悔、痛苦和恐怖。正所谓“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”,“死了未百了,先受万苦之报,此生苦不尽,来生难句号”。

五、爱别离苦:生死离别、人间惨事,青春丧偶、中年丧子,固然万分悲痛;或为谋求衣食,或因迫于形势,与意气相投的朋友、海誓山盟的爱人、恩爱情深的夫妻、或膝下承欢的子女,或生离、或死别,一切不能自主,定会感到痛苦。然而,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,亲如父子,近如夫妇,亦难得终身相守,又何况其他呢?万法无常,爱别离之苦,是谁也无可避免的。

 六、怨憎会苦:和爱别离苦相对的,是怨憎会苦。那些面目可憎,语言乏味;或利害冲突,两不兼容的人,偏偏“不是怨家不聚头”,愈是互相怨憎的人,愈是如影随形,往往令人苦恼万分。

七、求不得苦:想获得某一件东西,或经济力量不足,或其他条件不够;想谋求某一个职位,或“僧多粥少”,或能力不相应…..这些都是求不得苦。即使某个愿望得到了满足,第二个愿望又会生出来。欲豁难填,所求不得,岂不苦哉?

 八、五阴炽盛苦:五阴即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,五阴集聚成身,如火炽然,前七苦皆由此而生。色阴炽盛,四大不调,而有疾病之苦。受阴炽盛,领纳分别,使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之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诸多感受加极;想阴炽盛,想象追求,而有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诸苦。行阴炽盛,起造诸业,又为后来得报之因,且行而迁流不停,而有老衰之苦。识阴炽盛,起惑造业,二世流转,而有生死之苦。

总之,娑婆世界,一切莫非是苦。然苦只是果,并非因,苦之因何在?皆由“集”之感招。

(3)、众苦之源

集是招聚的意思,旧译作“习”,有修习、熏习之意。

集,以业为因,以烦恼为缘。业,有身、语、意三业。烦恼,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见六大烦恼;其中这里的“见”相当于现代的“观念”,又分为五种:

一是身见:执著身体为实有。强身健体的养生练功者中,不一定完全有此执着,不可将他们“一刀”切向“外道”行列。

二是边见:不是执著于空,便执著于有;不是执著于“真”,便执著于“幻”等。

三是邪见:拨无因果,这是最愚痴的一种观念,往往害人害己,通常表现为两个极端“常见”和“断见”。常见者,狭义如“老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”,广义的如达尔文的“进化论”;断见者,如“人死了、一了百了”,不承认因果报应,盲目否认神识的客观存在等等。

四是见取见:于劣为胜,即以自我为中心,认为自己的见解总是对的,固执己见、自是非他,不能容纳异己的存在。

五是戒禁取见:执着不如法的教条,或错误的知见。如,“虫子是会伤害人的”,“动物就是给人吃的”,“某人不食人间烟火、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饥,神通广大、道行高深”等等,因此执迷不悟。

以上五种观念加上“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”合称十种烦恼,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本。

因烦恼而迷于事、迷于理,叫做迷事惑、迷理惑,有了惑,就会犯糊涂,使身语意作不善之业,有惑与业,也就有了“恶性循环”,故有三界轮回苦果。

这苦、集二谛,是迷界的因果,这是对现实宇宙人生的评判与观察。

(4)解脱苦难

灭,是苦灭无余的意思。灭,以已离“轮转生死”为相,这是说人们所有的贪爱,永断无余,无染无着,寂静安稳,也就是涅槃。

涅槃不是断灭,而是合离种种积集,灭却一切痛苦,解脱三界生死苦恼的胜妙功德的圣者所证的究竟境界。

 涅槃的境界,是由修道而证得。道,是通行的意思,顺着此道而修,能脱离生死轮转而入于涅槃。这种“道”,以中庸不偏而求解脱,故名中道、正道。

(5)三宝形成

“四圣谛”是殊胜难遇的教法,从中可以得到知(理解)、觉(觉悟)、明(明见)、智(决断)四种人生应有的正确认识。

佛陀从不同的角度讲“四圣谛”,称为“四圣谛”的“四行相”,“三转法轮”则是“十二行相”。佛陀就自己亲身的体验宣讲,通过对“四圣谛”的正确认识和修行,就可以达到解脱,憍陈如等五人听讲以后,都归依了佛陀,为佛弟子,成为五比丘。所以鹿野苑初转法轮是佛教的第一件大事。从那时起,就正式形成了僧团,具足了“三宝”,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从此开始。

释迦牟尼佛简称佛陀,是这一贤劫中第四个文明纪的教主(俗称创始人),是“佛宝”;他宣说的“四圣谛”是佛陀教化众生的基本义理,是正法,故为“法宝”;五比丘是僧伽,故为“僧宝”。

佛、法、僧为佛教的三大支柱,在佛陀住世的时候,佛教是以佛陀为轴心的。佛灭度之后,教团便以“僧宝”为重心,因为佛教的道场、佛教的圣典、佛教的信徒都必须由僧伽来主持、结集和接引。僧伽成为延续佛法慧命、保持佛教精神、传接佛教教义的保证。

三宝中,佛最为尊贵,法最为殊胜,僧最为重要,这就是称之为“宝”的缘由。任何教团的建立都有创始人(即教主)、具体的理论或纲领、教徒信众。我们已在门口窥探,所谓“入门探三宝,方知此中妙”,深入菩提道、才得菩提果。

“三宝”指示众生断恶修善、离苦得乐、解脱束缚、得大自在的导示,极为珍贵,如世间珍奇宝物,含稀有义、离尘义、势力义、庄严义、最胜义、不改义等等。三宝无漏,不为世间的称、讥、苦、乐、利、衰、毁、誉八风所动,当以坚牢、无垢、与乐、难遇、能破、威德、满愿、庄严、最妙、不变等义来说明佛、法、僧得名为宝的意义。    

(6)、利益众生

在鹿野苑第一个夏安居期间,波罗奈的耶舍听闻佛说了“一切造善恶,皆从心想生,是故新出家,皆以心为本”的偈语而发心出家,他是僧团建立后,第一个发心出家的比丘。

随后,耶舍的父亲俱梨迦长者来鹿野苑寻找儿子,听闻佛陀说法,也虔诚发心皈依了三宝,成为佛教最初的在家弟子“优婆塞”(即清信士)。

第二天,俱梨迦长者请佛及诸弟子应供(接受他的饮食供养),当天耶舍的母亲及妻子,也接受了佛陀的教化,皈依了三宝,成为佛教最初的在家女弟子“优婆夷”(即清信女)。

在这三个月的夏安居期内,耶舍的朋友富楼那、离垢、善博、牛王等50名青年人听说耶舍出家,也前来亲近佛陀,并都发心随佛出家。

于是,鹿野苑最初的僧团就从五比丘一下子增加到了56位,可见佛陀的教化,有了初步的效果。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,佛陀就带领着他初建的僧团到了摩揭陀国的王舍城。在城西不远的伽耶山中,住着“事火”婆罗门的三位高士,那就是著名的迦叶三兄弟。

“事火”即祭火献供,将众多的食物及财物投入火中,在当时,这是婆罗门的主要祭祀。佛陀观察因缘后,决定走访他们。

据《太子诸应本起经》说,佛陀向大迦叶波——优楼频罗迦叶借宿一夜,而大迦叶波将佛陀安排进一个大毒龙的火窟内,以考验佛陀的道行。

这天夜里,大迦叶波看到窟中炽燃火起,慨叹的认为佛陀已被毒龙的火焰活活的灭烬。那知事实大出意料之外,毒龙反而被降伏盘身在佛陀的钵中。

佛陀籍此开导前来看视的优楼频罗迦叶说:“外在的火不论怎样的猛烈,都不足有所畏,最可畏惧的是人自己内在的火,亦即是贪、瞋、痴三毒大火,如这三毒大火熊熊地燃烧起来,一切都会跟着燃烧,这祭坛上燃着的火又算得了什么呢?您们奉事火神,不是正当的办法,亦不能因此而得到身心的自在。如果要得到身心的清净自在,唯有立即扑灭尚在身心内烧着的三毒之火。三毒之火一日不扑灭,就不能得到一日的清净自在,这才是最为要紧的。”同时又在种种方便示现下,引发机缘、为他宣说 “四圣谛”的道理后,优楼频罗迦叶接受了佛陀的教化,将各种事火的器具统统的投入河中,率500弟子一同皈依了佛法僧三宝。

住在大迦叶波下游的两位胞弟那提迦叶和迦耶迦叶,受到兄长的影响,亦各带领自己的250名弟子皈依了佛法僧三宝,均剃披受戒成为了佛弟子中的比丘。迦叶三兄弟的加入,僧团队伍立即扩大为一千余人的组织。

迦叶三兄弟皈依佛法僧三宝,立即轰动了王舍城,于是全城人民争先恐后地皈依佛陀三宝。摩揭陀国的国王频毗婆罗也放弃了传统的婆罗门信仰,成为诸国王中第一个皈依佛陀三宝、信奉佛教的国王。

王舍城中有位迦兰陀迦长者,他有块面积很大的竹园。频毗婆罗王用巨款在竹园内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精舍,请佛陀和诸弟子们居住。这就是著名的竹园精舍,这座精舍成了佛教弘传的第一个大本营,也是佛陀和诸弟子们安居结夏的理想场所。

在当时的王舍城里,还有删阇耶毗罗尼子的两个大弟子,就是舍利弗和大目犍连,他们二人各率250名弟子,分区教化,很得人望。他们碰见了最初五比丘之一的阿说示(汉译为马胜比丘),听他说了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我佛大沙门,当作如是说”的偈语后,有所领悟。因为这含有真理的因缘生法,正是他们历来所要追求的真理,于是毫不犹豫地各率领250名弟子到竹园精舍礼谒佛陀,并全体跟随佛陀出家,成为佛陀座下的弟子。

佛陀在王舍城期间,摩诃迦叶也皈依、出家为佛陀弟子。摩诃迦叶是当地富翁的子弟,自幼聪明好学,通古博今,通晓各种古籍,德行又极高,很得人们的敬重。他见到在大树下静坐的佛陀,慈祥和蔼的面容见而生敬,立即礼佛请求剃度出家。
3、法法平等 唯根器有别

此后,佛陀游化北、西、南、东五印度,又宣说了“十二因缘”、“八正道”等自解脱之法和六度四摄等大乘(包括金刚乘密法)法门。宣扬宇宙人生真谛,破除种种迷信,令无数大众离苦得乐、得到解脱彼岸。

1)、三无漏与八正道

三无漏者,即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。

八正道者,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

正即不邪,通达无阻;正道即是能令众生苦集永尽之道。如:

正见,是正当的见解、正当的观念,不为俗见、惑见所惑。世间正见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等;出世正见,苦集灭道四谛理等。

正思维,不由妄念而起,因见四谛义理,即以无漏智慧发动思维,使真智增长、断惑证真。

正语,即以正当的语言修口业,离妄语、恶口、两舌、绮语,口业自净。

正业,梵行清净,不染三毒。修道须身不造杀、盗、淫,口不恶语、两舌、慌言等,意不起贪、嗔、痴。

正命,命是赖以生活的生计,修道者当离五邪命――诈现异相、自说功德、占相吉凶、高声现威、说所得的供养,而应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。

正精进,不从事于徒苦身心的苦行、或世俗迷信、及外道不究竟之法,依佛陀教导的涅槃之道、向出世的方向积极努力地前进。

正念,念从心起,欲与菩提相应,则心不离道,惟念真如实相、或佛陀功德相好,称为正念。

正定,远离不定、邪定、及有漏禅,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,谓之正定。得正定,方能正住于理,决定不移。

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为戒学,正念、正定为定学,正见、正思维为慧学。

依三无漏与八正道得达解脱彼岸。

2)、十二因缘 生死流转

十二缘起的流转门,即我人生死流转,是遵循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。一切有情,三界轮回,皆不出这十二环节,因生故果生。

 这十二有支(即环节),是生死流转的根本,欲断绝生死流转,须于还灭门中觉悟。既知十二因缘,二世因果,皆起于一念无明。然无明性空,无常无我,如是观之,看透、观明、觉悟: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识灭则名色灭,名色灭则六入灭,六入灭则触灭,触灭则受灭,受灭则爱灭,爱灭则取灭,取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灭,生灭则老死灭。了生脱死、得出三界。

以上十二因缘亦可摄入四圣谛中,即过去的无明、行二因,和现在的爱、取、有三因,皆是集谛。现在的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五果,和未来的生、老死二果,皆是苦谛。若行者感于苦集而修道,因修道而无明灭而至老死灭,便是灭、道二谛了。
3)、六度四摄 自利利他
常说的六度,即摄善法戒,是菩萨自己修行,成就自身善法。以布施度悭吝,持戒度放逸,忍辱度瞋恚,精进度懈怠,禅定度散乱,般若度愚痴。这些都旨在菩萨为自身摄集善法,提高自身素质(包括观念、精神、定力、智力、心量和品德等等)、间接利他。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
四摄,称为四摄法,是菩萨的饶益有情的四大途径,即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

摄受众生令修善行,须先以资财饶益其身,令心欢喜。次由爱语宣说正法,除其无知,使其不颠倒地受持法义。若彼依教起行,力有未及,应当为其广设方便,利济其行。在修善行中,自己更应以身作则,同事同行,既导亦伴。

假如你是企业主、或政府干部,是应该好好学习菩萨的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,尤其是四摄法,这将让你的企业或事业无往不胜!



——天台山慈恩寺 住持 智渡法师



分享到:
联系地址:中國·浙江省·天台县·水南村西 Copyright © 2000-2020  中國天台山慈恩寺  WWW.CIENSI.NET  ICP备案号:浙ICP备15031353号-1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17号